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思政课建设呈现崭新局面,形成了各级重视办好思政课、教师用心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思政课建设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n体系为基,筑牢思政教育“四梁八柱”。重庆市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定期专题研究部署。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每人联系一所高校并常态化上讲台讲思政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起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坚实“四梁八柱”。工作责任层层压实,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建统领“885”机制、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巡视巡察工作,并成立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多篇工作经验获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简报刊发推广。
\n课堂为本,教学改革提质增效。学科引领显著增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建成2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大幅度提升。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融合构建“必修+选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元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四化”改革,推出5门标准化讲义、100个精品微课,举办立体化教学展示300余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速,实现高校思政课二级机构全覆盖,建成1个全国重点马院、15个市级重点马院,3名马院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n“渝教星火”宣讲团在学习强国知识竞赛决赛上作红岩思政宣讲
\n协同为要,实践育人彰显特色。“小课堂”对接“大社会”,在中小学开设“红岩故事启蒙课”“看见红岩”“童年不一样——我与小萝卜头”“让烈士回家”等活动,在高校成立“渝教星火”宣讲队,深化“理响青年”理论宣讲。打造名师课堂200门、示范课堂300门。18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10个市级部门共建市级基地50个,“红岩思政”教学点50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建设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50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个,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建成国家级共同体1个、市级共同体45个、集体备课中心12个,开展一体化教研活动超2000场次。
\n队伍为魂,师资建设量质齐升。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指导高校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抓好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全市高校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400余人,较2019年翻了一番。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人次。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构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技能竞赛等组合拳,年均培训教师2万人次。激励保障措施有力,落实职称评聘“三单”政策,单列追加绩效,每年择优资助高校教师15名,评选各级优秀思政工作者50余名。
\n“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启动仪式
\n创新“红岩思政”育人实践案例现场核查座谈会在西南政法大学召开
\n品牌为先,“红岩思政”熠熠生辉。成立“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建设共享资源库,出版红色读物20余部,打造《行走·红岩》实践课105门、“红岩铸魂”研学线路60条,组织创排“红岩革命故事展演”500余场次。中央《教育工作情况》专题刊发推广重庆“行走的思政课”经验。文化育人成果丰硕,推进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奖近300项,培育“红岩思政”精品项目、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等140余项。数字赋能思政创新,建设高校数字思政实验创新中心和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政矩阵。
\n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深化四个“主”建设。深化“主渠道”建设,加快构建以新思想为核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和一体化建设;巩固“主阵地”根基,强化“马院姓马”导向,优化学科布局,配强班子队伍,推动内涵发展;建强“主力军”队伍,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擦亮“主心骨”品牌,压实责任,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品牌,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n文图/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配资网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