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比一下2025年A股、H股和美股主要指数的年内表现,就会发现港股不管是恒生指数还是恒生科技、亦或是代表红利资产的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都大幅跑赢了美股和A股指数,直接包揽了前三甲。
甚至连一直强势的小微盘指数中证2000都不是港股的对手。
而港股崛起的最大推手就是今年南向流入港股的资金量,已经来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一、买了多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年初至今南向净买入港股已经高达6921亿元,这个量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93.02%。其中,一季度南下历史性净流入4113亿元,创下单季度净流入新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线(2025年南向流入港股)在2月底就已经超过2021-2023年的全年总量,预计很快就会超过2024年的总量。
二、买了什么?
2024年之前,大部分时间散户都是南下资金的主力,但今年公募、险资等机构资金持续涌入港股,一季度流入规模约3000亿元,占整体流入规模比重约为60%。
可见,2025年南下资金流入规模创新高的背后,应该主要由机构资金推动。但内部来看,公募、险资流入港股的偏好板块又存在明显差异。
从上图可以看出,主动公募今年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半导体和创新药等板块;ETF主要流入港股互联网、创新药等板块;险资则主要流入港股银行、保险等板块。
“钱在哪里,爱在哪里”,如果我们也想要配置港股,或许跟随南向的方向买入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还有多少空间呢?
根据机构的测算,2025年下半年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净流入港股有望超 1 万亿元。
其中,公募后续实际增量有望达2000-3000亿元左右。
为什么这么高?因为港股的稀缺性资产吸引力很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与AI产业周期趋势相关度更高的互联网科技。
受益于Deepseek浪潮对中国资产的重估,港股核心AI资产如小米、腾讯、阿里巴巴等普遍迎来估值修复。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中三家公司的权重占比高达34%,标的指数可能是市场上唯一100%覆盖“中国科技十雄”的港股科技类指数,且权重占比高达70%。
且港股科技50ETF(159750)行业上不仅覆盖了核心互联网,还纳入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行业,比恒生科技的科技浓度更高。
目前港股已经在资金增配与估值优势的共振下持续跑赢全球指数,科技作为大主线弹性更高,或许下半年会继续大有所为。
配资网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